埃及 “弃中选韩” 采购百架 FA-50,中国战机出口再遇挑战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7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中东军购风云突变

2025 年 3 月 29 日,欧洲军事媒体披露重磅消息:埃及与韩国关于 FA-50 轻型战机的采购谈判已进入尾声,首笔 36 架订单总价超 10 亿美元,未来可能追加至 100 架并建立本土生产线。这一决定看似突然,实则是三年来国际军贸市场博弈的结果。

回溯 2022 年,埃及为替换老旧的 K-8E 教练机启动招标,中国 L-15、俄罗斯雅克 - 130、意大利 M-346 等机型均参与角逐。韩国 "黑鹰" 飞行表演队甚至在吉萨金字塔上空进行特技飞行,被视为对欧洲 100 亿美元军售计划的直接挑战。最终,FA-50 凭借价格优势与本地化生产承诺胜出,而中国 L-15 因未适配欧美训练体系率先出局,雅克 - 130 也因俄制装备交付问题退赛。

中国军售困局与破局之道

埃及的选择看似是 "经济账",实则是国际军贸市场残酷竞争的缩影。表面看,FA-50 单价约 3000 万美元,仅为歼 - 10CE 的三分之一,且与埃及现役 F-16 体系兼容。但更深层的是,韩国允诺的技术转移和联合生产模式,正好契合埃及打造自主军工体系的野心 —— 这正是中国此前未能满足的需求。

对中国而言,这并非孤例。近年泰国潜艇订单 "反转"、阿根廷转购二手 F-16、阿联酋选择韩国导弹,都暴露出中国军售的深层痛点:技术优势难敌政治博弈,价格竞争力受制于成本控制,售后服务体系仍需完善。

但我们绝不能妄自菲薄。歼 - 10CE 已成功出口巴基斯坦,苏丹、孟加拉国等国也释放出采购意向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军工正加速技术迭代:珠海航展上,歼 - 10CE 展示了新型复合挂架,挂载能力提升 30%;歼 - 35 隐身战机的外贸型号也在紧锣密鼓研发中。真正的突破,或许就藏在这些 "细节" 里。

破局需靠 "组合拳"

埃及的选择给中国敲响警钟:国际军售早已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,而是政治、经济、技术的多维博弈。要打破 "叫好不叫座" 的局面,中国需要:

打造 "技术 + 服务" 组合拳,提供从培训到维护的全周期解决方案;

深化本地化合作,像巴基斯坦联合生产 "枭龙" 那样,让客户真正掌握技术;

讲好 "中国故事",通过航展、军演等平台展示装备实战效能。

正如网友所言:"暂时的挫折不可怕,怕的是失去追赶的勇气。" 当歼 - 10CE 挂载着霹雳 - 15E 导弹掠过金字塔上空时,我们有理由相信,属于中国战机的中东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你认为中国军工该如何突破困局?欢迎留言讨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