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脉道系统之任脉(三)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5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24

在《黄帝内经》阐释的生命宇宙观中,任督二脉构成人体小周天的核心框架。

熊春锦先生在《道医学》里面讲到:任脉为“阴脉之海”,分布于身体躯干的前侧。

在第一、二期我们学习了关于任脉的循行部位、脉理探讨、《黄帝内经》等医典对任脉的论述,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学习任脉上的穴位。

【七、任脉穴位修身养生】

任脉上有24个穴位,限于篇幅,我们列举几个进行介绍。

(一)任督二脉的开关会阴穴

会阴穴,属任脉。别名:金门、海底。会阴,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。

《针灸大成》:“两阴间,任、督、冲三脉所起,督由会阴部而行背,任由会阴而行腹,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。”

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在大便前,小便后,两阴之间。”

《会元针灸学》:“三阴之气会阴窍而至胞中,生一阳而行督脉。三阴之气并而任脉生。督任合而化冲脉。督脉督诸阳气强精益肾,助三焦而补脑;任脉绕诸阴之血而为经;冲脉贯营而通卫,皆从阴窍出入,又系任脉之络,故名会阴。”

展开剩余88%

会阴穴,为人体长寿要穴。会阴,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。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,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。

百会为阳接天德,会阴为阴收地气,二者互相依存,相呼相应,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,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,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。

此穴又称为海地穴、阴跷穴、生死窍、海底轮等。会阴穴是人体任督二脉的开关,这位置,当真是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,若是会阴穴位存在问题,那么,任督二脉必然是不通的。

又加上会阴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是一条直线,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。

经解剖,在球海绵体的中央,有会阴浅和深横肌;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;分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。

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,会阴穴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,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。

《性命法诀明指》一书,则详细介绍了开通奇经八脉的十个步骤,其每一步骤都围绕会阴穴为核心进行,使气沿八脉上下、前后运转,故称会阴穴为八脉之总根。

秦逸云著《海底玄机录》,开篇即书:“世人畏生死,却不知生死窍在两阴间。久坐则会阴闭,如江入海处堆沙成坝;常动则气血通,似春风化冰万流归海。若能唤醒灵蛇,贯通天地轴,则白发返黑,齿落重生,非虚言也。”

此书传至民间,衍生出“开会阴九式”:有渔夫模仿螃蟹横行以活气血,有织女习“鹊桥仙”一字马以通任脉,更有修士筑“会阴凳”以木珠按摩此穴,号称“百日可见玄关光”。

在任脉24穴位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体系中,夏至对应会阴穴。

当夏至日晷影子缩至最短,《周易》姤卦“一阴始生”之时,恰与会阴穴对应——天地至阳与大地至阴在此交汇。

因此夏至时节疏通会阴、涵养本源,能助长人体这一小宇宙中初生阴气的蓬勃生机。

熊春锦先生在《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》书中对会阴穴进行了详细揭秘,本号在《人体的十二正经之第八条经络——肾经》系列文章中也做了介绍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。

(二)元气之海气海穴

气海穴,又名脖胦穴,丹田穴,下肓穴,下言穴,气泽穴,膊胦穴,季胦穴。

《针灸资生经》:以为元气之海,则气海者,盖人元气所生也。
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载:“气海者,是男子生气之海也。”

气海。气,气态物也。

海,大也。

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。

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,至本穴后,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,本穴如同气之海洋,故名气海。

气泽名意与气海同,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“在脐下一寸五分。”

《类经图翼》:昔柳公度曰:吾养生无他术,但不使元气佐喜怒,使气海常温尔。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,若能时灸气海使温,亦其次也。居史书记载,北宋宰相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钟山,世人称“钟山退士”。虽寄情山水,然其性情刚毅,心系新政未竟之业,常觉胸中郁结,时有无名闷气翻腾,眠差食减。其友曾劝其学静心法。一日,王安石翻阅古籍,得“气海拥塞则小事生嗔”之句。遂尝试于午后人迹稀少时,静坐山亭,宽衣解带,以掌心覆盖气海穴(位于脐下一寸半),逆时针缓缓揉动,心中默念: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气顺则神安。”初时觉此穴隐痛且硬,揉之嗳气连连。月余,王安石自觉胸中块垒渐小,山风入怀亦觉清爽。观山间琐事,如蚁行石动,不再易生焦躁。书中述:“抚腹太息,积郁可泄。钟山隐者,愈知天地之气由腹海生,非独脑识。”

图片来自《一点穴位全身健康》

《针灸大成》:主伤寒,饮水过多,腹胀肿,气喘,心下痛,冷病面赤,臟虚气惫,真气不足,一切气疾久不瘥,肌体羸瘦,四肢力弱,奔豚七疝,小肠膀胱肾余,癥瘕结块,状如覆杯,腹暴胀,按之不下,脐下冷气痛,中恶,脱阳欲死,阴证卵缩,四肢厥冷,大便不通,小便赤,卒心痛,妇人临经行房羸瘦,崩中,赤白带下,月事不调,产后恶露不止,绕脐疗痛,闪着腰痛,小儿遗尿。

《窦材灸法》记载:“上消病,日饮水三至五升,及心肺壅热,又吃冷物,伤肺肾之气……春灸气海,秋灸关元三百壮,口生津液。”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。

现代实验室的实验也证实了,艾灸气海对于免疫球蛋白有明显的增加。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、肠炎、大便不通、泄痢不止,遗尿、遗精、阳痿、滑精,闭经、崩漏、带下、子宫脱垂,中风脱症、气喘、疝气,失眠、神经衰弱等。

气海穴与肺气息息相关,为腹部纳气之根本。

苟气海处不作吸引,则中气不能达于脐下。

男子腹呼吸,全赖气海为之鼓荡,乃有吐纳也。

养生家调息,绵绵若存动而愈出者,全在于此。

故养生家以本穴为大气所归,犹百川之汇海者。

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畅通,凡气之所至,血乃通之,故中医常云,气为血之帅。

熊春锦先生在《修身守一的生命之树》中指出,卡巴拉神树上标明:阴蹻到气海的连线是理解线,尾闾至气海的连线是生命之树的命线,气海至命门的连线是破狱线。

运用黄老修身学的理念和方法解读卡巴拉神树,这个“王冠”与道医学所讲的会阴昔肌位置完全一致,法地的能量要能进入天根,这个时候就能获得“智慧”,这是愚转智的一个重要关键点。

当我们阴蹻里面的能量不能逆返进入到尾闾、进入到骶椎时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愚昧的,我们都经历过愚味不明的状态,要敢于承认我们不具备智慧而还处在愚昧之中。

因为我们的能量没有通过老子思想中的“人法地”而向上,通过尾闾进入到自己的天根骶骨之内。

阴蹻到气海这一条线,也是同样的原理,是第二步就应该实现的。它是人法地修“一蹻三路”的第二条路。

地法天根,我们阴蹻里面的能量,首先进入尾闾,这是修身层次中第一步应该实现的第一条路。

紧接着,天根里面的能量要能够进入气海,这个是基础当中的基础、关键当中的关键。

只有阴蹻里面的能量也能够进入气海,理解能力和智慧就能够同步提升了。有了智慧,当然理解就更深了。

这条路实际上是任脉的初始端。本号在《解谜三星堆“通天神树”——修身守一的生命之树》系列文章中有详细介绍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。

道家典籍也多提气海为修道要关。

《终南仙源记》曾录一位号“清玄”的道人,遵《道藏·服元气法》于洞中闭关百日,专修气海。

其法:盘坐松林之下,目似垂帘,心意如绵绵雨丝,尽归脐下三指深处之“气海”。呼时观气海微缩,吸时观气海如潮涨满盈,丹田微微鼓荡,仿佛内中有一无形风箱抽送。以腹行呼吸,非以喉鼻用力。初七日内,腹中雷鸣似惊蛰破土;三七日后,觉腹温如火炉长燃,饥寒不侵;至百日,双目澄澈如洗,筋骨轻健,步行山涧若踏平川。山中樵夫偶见,惊为神仙中人。清玄曰:“何有仙术?不过守得气海绵绵,使先天元气如海底泉涌,不竭不溢耳。此即老子所云‘绵绵若存,踵而愈出’之法,仙凡之别,始于能否让气归根于海。”

在任脉穴位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人相应体系中,白露对气海穴。白露时天地阳气沉降入地,对应人体需将耗散的元气收归气海。此时按摩此穴,效如“引露入海”。白露金气旺盛,金生水(肾)。气海为肾气之海,此时守穴修炼,可借天力“炼肺气为肾精”,白露后常按气海,能预防冬季肾虚腰痛。

白露不白漏,气海之量“海纳百川”,仿白露凝露之性,遇小事不急躁,掌心轻抚气海深呼吸,如晨露滴落大海,瞬间平息嗔怒。

《淮南子》云:“露者,阴之液也,秋金凝而成形。” 善用白露节气揉按气海,便是借天力完成“炼气化精,藏精归海”之功,为冬藏筑基。此即天人相应之妙——人腹中一寸气海,可纳苍穹万里秋凉。

(未完待续)

参考文献:

1.《道医学》,作者熊春锦 华龄出版社 2022年

2.《太极修身》 作者熊春锦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

3.《以象释医》 作者曹奛 路枚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

4.部分内容来自网络

温馨提示: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,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文中所提到中药材仅供参考,具体病情仍需专业中医辨证开方!
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